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与治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uptured 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 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流 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08例 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传统组(传统内囊摘除,67例)和改良组(改良内囊摘除,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 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胸腔积液、包虫原位复发、腹 腔播散种植、死亡等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超声、CT、MRI检查确 诊率分别为93%(101/109)、99%(70/71)、7/7;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为100%(61/61)。109例肝囊型包 虫病破入腹腔患者中,1例因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生存。传统组和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 出血量分别为(3.2±0.3)h、(104.0±11.5)ml和(3.3±0.4)h、(110.0±23.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t=-1.474,-1.758,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分别为(15.3±4.3)d、 (28.0±4.6)d和(9.3±1.2)d、(7.6±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8,28.088,P<0.05)。 传统组患者术后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汁漏、包虫原位复发、腹腔播散种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改良组 (χ2=4.335,3.888,5.691,4.581,10.153,P<0.05)。确诊包虫原位复发或严重并发症再次手术患者21例。 结论 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对于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 具有重要作用;改良内囊摘除术+高渗盐水反复冲洗腹腔+术后正规服用抗包虫药物是目前肝囊型包虫 病破入腹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

返回文章
返回